經濟繁榮假象
在20世紀70年代,日本成功渡過了兩次石油危機,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,與此同時,歐美經濟卻出現了下滑。那段時間的日本可謂是如日中天,無論是政治家還是民眾,都對經濟的持續增長持樂觀態度。當時,街頭巷尾都彌漫著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,這種社會心態使得日本政府放鬆了警惕。
80年代,日本經濟愈發繁榮,資產價格迅猛攀升。民眾信心極度膨脹,企業和居民紛紛加入地產和股票投機熱潮。尤其是中小企業,它們更是熱情參與,到1990年,中小企業的土地和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已分別是1984年的3.8倍和2.9倍,泡沫經濟的隱患日益加深。
政策刺激泡沫
當時日本正處於金融自由化的階段,政策上的過度激勵與金融環境的寬鬆,使得日本房價與地價如同火箭般迅猛上漲。政府為促進經濟增長,接連出台一係列寬鬆措施,卻未曾料到這反而讓經濟泡沫越吹越膨脹。
日本政府在此情形下未能對泡沫經濟的產生保持足夠的警惕,反而持續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推動資產價格上漲。銀行大量發放貸款,企業和個人也輕易獲得貸款,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,這進一步加劇了價格的上漲。表麵上看經濟似乎繁榮,但實際上危機暗藏。
產業外遷隱患
從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之前,日本實施了三次較大規模的產業外移。這一舉措旨在淘汰那些即將沒落的產業,並避免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日元升值帶來的衝擊。外遷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以及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。盡管這些遷移在當時是出於戰略考慮,但同時也為後續的經濟問題埋下了隱患。
日本經曆了三次產業轉移,本土製造業變得空洞,眾多工廠搬遷海外,國內製造業崗位顯著減少,產業鏈也出現了斷裂。當房地產泡沫破裂之際,經濟找不到新的增長動力,國內產業結構嚴重失衡,日本經濟陷入了困境。
泡沫經濟破滅
最終,日本的泡沫經濟宣告破裂。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相繼崩塌,眾多企業和個人資產大幅縮水,債務纏身。曾經的狂熱投機使得許多企業和個人瞬間回到了起點,社會經濟承受了巨大打擊。
泡沫經濟崩潰,日本經濟陷入持續低迷。企業承受著沉重的盈利負擔,眾多企業紛紛破產,失業率攀升,民眾的生活質量受到衝擊。昔日的繁榮景象不再,日本步入了漫長的經濟嚴寒期。
製造業受衝擊
自90年代起,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加快了工業化步伐,信息技術革命席卷而來,商業運作模式也隨之轉變,對日本製造業造成了強烈衝擊。這些新興國家憑借較低的成本和巨大的發展潛力,成功奪取了日本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部分市場份額。
日本企業麵臨內部環境變差和外部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,導致研發和品質控製投入不夠。這主要是因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,使得企業競爭力下降,並逐步退出終端消費市場。以曾經主導電子消費市場的日本企業為例,它們的市場份額正被新興企業逐步侵占。
製造業轉型
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後,日本製造業在GDP中的占比一度有所下降,但自21世紀起,這一比例大致保持在20%上下,最近幾年甚至略有上升。麵對經濟新形勢和市場的挑戰,日本製造業實施了低調、務實且高效的轉型措施,諸如強化高端製造和核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。
我國雖在第三梯隊中居首位,正逐步拉近與日本製造的差距,卻仍主要依靠規模優勢。日本製造業未來能否通過轉型實現複興,我國與日本的製造業差距是否還能繼續減小?大家有何看法?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別忘了點讚和轉發這篇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