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擬資產交易服務開放
香港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即將攜手持牌平台,共同在新形勢下推出虛擬資產交易服務。此舉標誌著香港金融界在虛擬資產領域邁出了新的步伐。過去,香港在虛擬資產交易方麵麵臨諸多阻礙,而此次合作無疑突破了部分障礙,預計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向虛擬資產交易市場。
以往專業投資者限製
香港在自願監管的法律體係內,長期以來隻允許特定類型的專業投資者涉足虛擬資產交易領域。這些專業投資者有明確的界定,要求個人投資者必須擁有至少800萬港幣或100萬美元的金融資產,包括現金、股票等流動性較高的資產。這樣的門檻使得許多投資者無法進入,同時也導致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的參與者較為集中。
新發牌製度的展望
時間推移後,若新發牌機製得以實施,監管部門或許會放寬限製,讓普通投資者得以有限度地涉足虛擬資產交易。以2018年11月為例,香港證監會鑒於風險因素,僅準許機構投資者參與在香港發行的ETF交易。到了2022年1月,SFC與HKMA共同發出通知,在特定條件下,合格的個人投資者可以參與虛擬資產期貨ETF的投資。因此,未來普通投資者逐步進入這一領域,是件可以預見的事情。
監管重點與應對
借鑒美國虛擬資產ETF的發展情況,預計香港證監會將優先批準BTC期貨ETF的上市請求。監管工作的核心將集中在遏製欺詐和價格操控上。香港交易所或許需與一些主要受監管市場建立信息共享機製,比如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監管下的CME簽訂協議,以便全麵監管市場,確保交易過程公平公正。
證券代幣化的優勢
香港政府非常看好證券代幣化這一趨勢,覺得它能提高發行和結算的速度,同時減少開支。目前,香港金融管理局正準備推出政府代幣化的綠色債券,供機構投資者購買,以此來檢驗這一做法的效果。代幣化使得發行過程更加迅速,準備時間從1到2個月縮短至2到4周,而在二級市場的上市交易也能節省2到3個工作日,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。
穩定幣監管新動態
在舊有的自主發牌體係裏,穩定幣麵臨監管盲區。若發行方承諾不將其用作第三方支付工具,便能繞過監管。然而,隨著穩定幣的迅猛增長,香港金管局正計劃為支付類穩定幣製定新的監管措施,以填補法規的空缺,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。
大家對香港開放虛擬貨幣交易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何看法?不妨在評論區留言交流。若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,請不要忘記點讚並轉發。